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石按:上篇博文《如何“混社会”——记者报道领域的十三条断想》,在微博上引发一些同行和师友的感叹。整理了一下相关跟帖与评论,弄成一篇《这样“混社会”——让技法精湛且追求荣誉者留下来吧》,和各位分享。

1、中证报周文天试图掀起一场【微讨论】,他认为中国记者,特别是社会突发、调查类记者,吃的是青春饭,自诩“新闻民工”,并不为过。跑社会新闻,多是一锤子买卖,碰运气。在恶狗挡道年代,新闻理想是一剂毒药,最后透支的是青春年华和落下半辈子的穷酸。中国很少有社会调查记者干到退休,一是报社不要年纪大的,二是过劳死了。

2、前南都深度资深记者现云信记者袁小兵不无愤激地告诫后来者:好不容易出来了,我这个老记者说句实话:社会记者最多做5年,否则你就基本废了。出路:当官,发财。千万别被新闻理想忽悠了。极极少数内心强大者和偏执狂除外。如果你不幸混社会了,女记者早点嫁人为好,男记者还是转型后再结婚吧,要对姑娘负责 。

3、青年才俊中大张志安也发表了包含同情的看法: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跑社会新闻条线的记者的确最辛苦,积累的关系和人脉都较有限。如何职业规划?无奈的建议是:尽量让新记者跑,用来练习基本功,跑3-5年后换岗。

4、以下第4到7条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天定老师的看法:如果说是常规的社会新闻,志安讲的,其实是许多国家的常态。日本说培养一个年轻记者要“杀人三年,放火八年”说的就是这个。但做社会题材的深度调查,新人恐怕很难担当。

5、一稿成名的时代结束了,但这些年,最有影响的报道还是集中在社会领域吧。像南都的安元鼎、财新的邵氏弃儿、南都周刊的重庆系列等。我总觉得社会题材还是中国媒体最大的富矿,职业荣誉还不足以吸引一批人继续坚守吗?

6、人做一个职业,在生存无忧之后,主要寻求的不外乎职业荣誉。说千道成万,这种职业荣耀感是鼓励人坚守的最可靠力量。从激励职业荣耀着手,媒体还可做什么?我能想到的,诸如延长社会题材的新闻生产链条,在一篇报道产生影响之后,不失时机出版图书,制作影像产品等。

7、当然,社会类题材要延长新闻生产链,对记者的要求自然要高了。不能说财经记者是专业,社会题材的报道万金油就可。我不敢胡乱点评,但深邃历史眼光、扎实的调查能力、精致的文字表达不是每个人跑社会题材的记者都同时具备的。也许现在正是一个重新洗牌的年代,让技法精湛、且追求荣誉者留下来吧。

8、两位同行的感叹自有缘由,两位名师的建议也都有道理,我更赞同王天定老师这句“也许现在正是一个重新洗牌的年代,让技法精湛、且追求荣誉者留下来吧!”

9、我的看法可归结为两句话:未来十年的中国,一定是浓墨重彩意象纷呈的中国,所谓传播改变中国是也,诸君不妨再干十年;抓紧修炼一套足以行走江湖的个性化刀法,是再干十年的基础与保证。

话题:



0

推荐

石扉客

石扉客

1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资深媒体人,历任南方日报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环球报道》记者、央视新闻评论部《社会记录》编委、《南都周刊》编委、《博客天下》杂志社主编、新浪网副总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