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学习粉丝团 爆出与央视《看见》栏目之间的“屌丝小报”事件,惹来不少纷争。自“砍柴”风波之后,《看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此事,我的看法如下。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跟价值观无关,跟立场也无关。做过媒体的都知道,采写过程中最困难的一个事情,就是如何说服采访对象接受采访。其中,相较平媒,电视媒体的难度更大。盖因要出声露脸,风险更大,对方更不情愿。

 

@学习粉丝团 爆红之后,自然也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迄今为止,其绝少接受媒体采访。有数的几次,亦都是电话采访。对讲究面对面交锋的电视专题节目,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编导的任务就是要按照设定的大致时间,想尽办法搞定对方,把对方如期搞到摄像机前。播出计划一定,领导是不太管这些具体技术问题的。我太理解这种寝食难安的焦灼了,盖因我做电工时也经常碰到,回到纸质媒体时也不能幸免。

 

所以如何搞定对方,是个技术问题。所谓“仰仗陌生人的慈悲”,这是比较文雅的说法。夸张点说,有时无伤大雅的坑蒙拐骗也难以避免。我曾经写过一篇小稿,谈《记者如何说谎》,就是调侃这类问题。

 

以此事论,@学习粉丝团自爆与人往来的私信是否合适,自然不无可议之处,但不在本文讨论重点。我更愿意来一起探讨媒体同行的问题。我觉得看见栏目可能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误判了采访对象的复杂心理。仅从其微博内容以及爆红原因来看,揣测其对官方,对央视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平台会有倾慕之心。所以刻意夸大央视的光环,诱其下决心。第二个则是从头到尾利用官博作为交流工具。官博固然能取信对方,也方便好使,同时也放大了风险。一旦有事,无法切割。这两年间,媒体官博出问题的,不知凡几。

 

至于“屌丝小报”一说,我觉得半是调侃,半是拉拢了。这种私底下一对一的游说,无伤大雅,和那种颐指气使把采访对象野蛮圈定,赶走其他媒体的做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曾经做过四年央视电工,和《看见》栏目的不少人都是熟人。我了解他们的敬业程度,比如当年的虐猫事件,柴静和范铭团队是全国媒体里唯一直接追踪并面对面采访到当事人王女士的。这个片子后来在新闻调查播出,获奖无数,媒体圈内人应该都有印象。这种不屈不挠的疯狂努力,确实令人叹服。

 

我也相信他们无鄙视同行的恶意。反过来说,这些编导大多是货真价实且命里注定的屌丝。和领导与主持人不同,编导从来都是央视生态圈里的底层。如我熟悉的一个看见栏目女编导,曾经有在央视驻地方记者站的经历,实在受不了那种迎来送往红包相伴的日子,最后还是宁愿回到《看见》来过这种苦逼日子。

 

但他们又常常得背负央视作为意识形态植入机器的恶名。任何一个类似风波,一旦点爆,网络是不会做精细化区分的。比如5年前汶川地震时,一位女编导直播时出的瑕疵,当时也被万炮齐轰。质疑她何以不在地震现场,而在酒店,何以说话结结巴巴等等。从来不会有人有兴趣来做具体问题的技术分析。因为你是央视的,搞死你最爽。

 

总之,这是个技术活,无关价值观和立场。如果不小心惹来众怒,只能说是意外。不了解情况的网民就罢了,媒体同行或应有温情之理解。

 

石扉客,2013/2/24

话题:



0

推荐

石扉客

石扉客

1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资深媒体人,历任南方日报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环球报道》记者、央视新闻评论部《社会记录》编委、《南都周刊》编委、《博客天下》杂志社主编、新浪网副总编。

文章